有些人說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的行為或做事方式,或企業墻上的口號,或企業經常搞的一些文化娛樂活動,或企業薪酬與激勵體系,或公司內部的氛圍……
很多的時候,我們說什么是企業文化?經常只能說到其中的一個點,這并非說得不對,只是說得不全面。
因為不全面,也容易讓人對企業文化的理解變得,甚至誤解,以致在實施企業文化構建與落地過程中,走彎路,勞民傷財。
很多人以為只有中國企業才對企業文化這么熱衷,事實上,國外的企業,對企業文化管理的理論探究和實際運用,比我們中國早得多,而且用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稻盛和夫的公司、美國的星巴克、杰克韋爾奇時期的通用、Google、Facebook、亞馬遜、蘋果等等,都是高度重視企業文化管理的標桿典范,并因此取得巨大成功。
華為總裁任正非的企業文化“資源說”
中國是在90年代初的時候,有一些企業也開始注重企業文化管理。這些早期開始注重企業文化管理的企業創始人,他們的觀點或者認知,對我們現在的企業總裁、董事長和創始人,以及高級管理層團隊,是很有必要深度學習和理解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華為。華為任正非對企業文化定義為一種“資源”,所以子梵把任正非的這種說法,叫企業文化“資源說”。
《華為基本法》認為: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精神是可以轉化成物質的,物質文明有利于鞏固精神文明。我們堅持以精神文明促進物質文明的方針。這里的文化,不僅僅包含知識、技術、管理、情操……,也包含了一切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無形因素。
任正非把企業文化看成是無形的因素,而且是一種生生不息的資源。
任正非是國內企業家中,極端重視企業文化的一位總裁。1997年左右,華為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進駐華為擬寫《華為基本法》,歷時多年,幾易其稿,不惜耗掉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這在國內是罕見的。毋庸置疑,《華為基本法》為華為創造了巨大價值,不可估量,而且成為中國商界爭相學習的商業管理圣經。任正非對此坦言,《華為基本法》至少為華為帶來十個億的廣告價值。
2、聯想柳傳志的企業文化“房屋論”
聯想最近雖然有很多地方被詬病。但不可否定,聯想能成為國內領先企業,成為世界500強,一定有其特別強大的優勢或基因。
聯想前總裁柳傳志曾經受哈佛商學院的邀請,向美國學生講解聯想在中國的發展。他說,很多人看到聯想在研發策略、銷售策略、生產方式等層面給予了過多的關注。但沒有看到聯想的深層次的運作機制和企業核心價值觀。聯想與北京中關村的企業相比,之所以比較突出,是因為聯想有深厚的企業文化底蘊,因為有了比較穩定的文化精神,才能在企業運作層面對千變萬化、經營策略不斷調整,而最終獲得較好的發展。
柳傳志在哈佛商學院講解了他對企業文化的“房屋論”。
他認為,企業的結構跟房屋一樣,分成三個層次:屋頂、墻體和地基。屋頂一層是指企業制定的戰略和實施計劃等企業的具體運作,是價值鏈中直接相關的部分,如生產、銷售、研發等等,不同的行業完全不同的。第二層墻體是指管理流程的部分,如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很多企業有很多相同點。第三層地基是企業的運作機制和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
他認為關注一個企業,更應該關注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許多中國企業往往靠一個策略、或者靠市場的一個手腕取得短暫的市場地位。這些風靡一時的明星企業,靠屋頂的這一層運作取得了成功,但在文化精神這個根基上沒有穩定的支持,最后難免會出現問題。
柳傳志企業文化的“房屋論”,認為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地基,直接支撐“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墻體,以及“企業的戰略和實施計劃等的具體運作”的屋頂。
3、獵豹總裁傅盛的企業文化“公司本質論”
獵豹傅盛出生于1978年,算是新銳創業者或企業家,有一定成就,而且年輕。他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也代表了當下新銳創業者群體。所以,他的觀點和理解,也非常值得細讀。
傅盛在2018年獵豹的新年演講上,他說:
這一年,我重新思考很多問題。我在想——公司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其實第一反應就是收入。
誰對于公司是這么判斷的呢?網上的評論分子。因為,只要你的收入和股價出問題,他們就覺得你不行了。有時候,我罵一句,你懂個屁,然后就被截屏,說CEO深夜罵街。我心里想,CEO深夜罵街有什么了不起?美國總統還白天罵街,不一樣治理好美國嗎?
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不應該簡單看評論。如果我們也和他們一樣,用一個收入考核現在的變化,就會失去真正的內在價值。
有一次,跟一個業務干部交流,他說,傅總,你不能這么說我,我的收入漲了。我說,如果我像一個網上的評論分子,只用淺層的收入判斷本質,那我就不應該當CEO。我應該天天在網上發表評論就行了。
我一定要看到更內核的東西。
往下想,如果收入不是公司的本質,總該是業務吧?業務就是產品,有好產品就有一切?。窟^去幾年,我們不停嘗試新產品,全力以赴做產品,遺憾的是,一個產品總有它的生命周期。沒有產品是長盛不衰的。
公司的本質不是收入,也不是業務,那么,是團隊吧?我想了想,這也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也許有一天,我也不會在獵豹;也許有一天,大家都不在了。這家公司又安排給了更年輕的一批人,也許獵豹更強大。喬布斯離開蘋果10年,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評論,但蘋果的體量比那個時候大了太多了;迪士尼去世了也有幾十年,管理層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迪士尼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夢想從未改變,且越來越強大。
最后,我就想起了基因?;蛘?,叫文化,叫精神,叫使命。當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過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信仰、認知和信賴的時候,它就開始變成這家公司的基因。不論中間有多少變化,只要這些基因在,就有可能重構這家公司。
公司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它自己會成長,會進化,我們只是它中間的一層哺育者,而已。我們一起參與過它的創建,已非常幸運。就像一個孩子,你把他生下來,他的每一個細胞,都由你,分裂而來,但有一天,他會和你不一樣,他也會有他自己的獨特性。
當我真正想清楚這個問題時,更加不在意外界的質疑了。太多人沒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常常會把最外面的一層——收入做成公司的本質;或者把第二層——業務做成公司的本質。
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機會建立一家完全與眾不同的公司,并將其注入基因,我們就不會如此盲目迷失,我們就有能力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
子梵從傅盛的講話中,看到獵豹總裁傅盛的理解是: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本質,只有為公司注入基因,才能建立起一家與眾不同的公司,并在奔跑的路上,不盲目迷失,有能力戰勝各種困難。
相比于沙因對企業文化的深度三層說,華為任正非的“資源說”、柳傳志的“房屋論”和傅盛的“公司本質論”,更通俗說明了企業文化在企業中的作用和地位。
企業文化是企業區分其他公司與眾不同的基因,是決定戰略、流程、制度、運營等方方面面的地基,是生生不息的資源。一個企業就像一棵樹,開什么花結什么果,往往由文化基因,文化地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