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房地產業是在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發展中催生的新興行業,由于幾十年積淀下來的商品房供應短缺引發了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市場空前繁榮,因而也使這一新興行業在當時被視為“暴利”行業,蒙上了一層極強的投機色彩。隨著國家1994年~1997年宏觀調控政策到位,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房地產泡沫中誕生的各類房地產開發企業受到了徹底的洗禮,企業從商品房空置帶來的市場壓力中尋求生機,從房地產價格下跌尋求自身的競爭優勢,在擠壓泡沫市場化過程中錘煉了這個新生產業,使業界在痛定思痛后走向成熟。進入21世紀,房地產中比重最大的住宅產業被列為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上世紀末中國經濟軟著陸后啟動內需的重點發展產業,城市居民住宅狀況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物質指標,更有上海市等房地產業較發達的城市將房地產列為“九五”規劃的支柱產業,一個資金密集型兼負我國城市改造重任的朝陽產業正崛起在中國大地,在改善人們居住環境的房地產經營中獲得發展,在產業的發展中贏得社會的尊敬,同時也伴生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房地產企業文化。從全國范圍來看,以下幾類企業具有較典型的代表性:
1.以萬科地產為代表的具自我更新特征的學院型企業文化。萬科地產是一家從商貿起家,從80年代投資房地產的深圳上市公司,應該說其當時介入房地產時企業基礎并不是太好,但由于它們創造了重視企業品牌打造與推廣,激勵員工學習并張揚個性的強勢企業文化,從而不僅塑造了中國地產的知名品牌——萬科地產,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業界知名人士,使萬科地產在全國各大城市的房地產中均享有較高知名度,產品的城市覆蓋率與其品牌知名度一樣居全國前列。是我國房地產業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其過度地激勵個性張揚與企業資源有限性的沖突,產生強文化下人員高流動率的奇怪現象,因而也制約了萬科地產經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在所發展的城市的市場份額均不是最大。
2.以中海地產為代表的具有傳統公司優化管理緩慢自我更新半學院型企業文化。中海地產是一家從香港承建業(工程總承包)起家的全國性房地產企業,它從90年代初涉足內地房地產,從行業相關性而言是水到渠成,加上其特有的“中國建筑”背景,工程管理具有明顯優勢,受其在香港從事工程總承包的成功經營模式影響,形成了強調團隊精神,注重產品細節,服務貫徹始終的強勢企業文化,并成功地將其注重工作細節的企業文化稼接到中海物業優質服務品牌。這種強勢企業文化由于過于強調工作細節,使得其企業資源未得到最大的發揮,加之傳統管理企業偏面強調服從精神而限制了員工創造性的發揮的弊端,制約了這類企業的發展,使之產品精細而品牌形象不夠鮮明,經營規模也非最大。
3.以合生創展與珠江地產為代表的具自我更新管理棒球隊型的企業文化。合生創展是一家專業從事內地房地產開發的香港上市公司,90年代中期與廣東珠江投資戰略合作投資珠江三角洲房地產,兩公司戰略結盟帶來了土地開發、市場策劃、工程總承包、規劃設計、物業管理的資源優化組合,形成了重視工作結果,鼓勵員工創新與學習,包容多元亞文化的企業文化,從而使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迅猛發展。正是這種新型的多元企業文化,造就了全國各地房地產業的一個個巨人,多種資源整合極盡其能。但是這種多元的包容性企業文化如何有效地解決主流文化的支配地位,是其持續健康發展須注重的問題。
4.以香港新世界地產為代表的具緩慢自我更新能力學院型企業文化。90年代初期,以新世界地產為代表的一批香港、臺灣頗具實力的上市公司大舉進軍中國內地房地產,由于其外資背景,在國內發展房地產受到諸多政策限制,形成了注重規范運作,激勵員工學習,注重企業長遠利益的企業文化。從而使企業的經營穩健抗風險能力較強。港臺及東南亞在內地投資的房地產公司大部分屬此類企業文化,它們在跌宕起伏的我國房地產市場投入巨資而回報并不高,但從國際環境看,外資企業在內地發展房地產仍規避并化解了這些企業(集團)系統風險。
從上述四例典型的房地產企業文化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房地產企業文化處在傳統公司文化,緩慢自我更新企業文化與自我更新企業文化并存的狀態,并且各具特征,這一方面說明市場不平衡,各種企業文化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說明我國房地產企業文化已經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文化的優良不在于形成時多么超前,多么具有感染力,而更重要的在于企業文化的不斷完善或調整機制,只有建立在自覺更新基礎上的企業文化才最具生命力,偏面地、不適應外部環境的企業文化都將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障礙。適者生存是市場經濟永恒的主旋律,正確處理好多元文化包容性與主流文化的關系,是企業適應我國尚欠成熟的房地產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偏面的主流文化對多元文化的排斥必將導致企業資源的流失,相反,過于弱勢的無主流文化支配的多元文化將導致企業持續發展能力的下降。